这里,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锋和窗口,敢闯敢试、勇于创新、朝气蓬勃;这里,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仅仅40年,从边陲落后的小渔村,跃进成世界一线城市……这里,就是深圳。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崛起,深圳公益慈善事业也获得了快速发展,爱心的滋润始终伴随着这座新兴城市的成长。与爱同行、以德为邻的深圳,曾经出现了我国内地第一群“义工”、第一例眼角膜捐献志愿者、第一家民间公募基金会、第一个地方慈善榜——“深圳慈善榜”……无数个公益慈善领域的首创之举在这里诞生,植入了创新元素的深圳公益慈善事业,既彰显了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城市特质,使这座“爱心之城”实现了经济发展和人文关怀的有机统一,同样也为全国其他地方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提供了创新样板。
体制创新 助力公益组织发展
2008年被称为我国的“民间公益慈善元年”。在这一年,发生了“5·12”汶川大地震,全国人民捐赠了数以亿计的爱心善款,公益慈善事业出现了跨越式发展。而作为公益慈善生力军的社会组织,却因缺乏“业务主管单位”、登记注册门槛高等因素,陷入了发展瓶颈。深圳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率先探索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改革。2008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发展和规范我市社会组织的意见》中提出:逐渐取消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的“业务主管单位”,降低登记注册门槛,扩展生存发展空间。2009年,深圳与民政部签订《推进民政事业综合配套改革合作协议》,全面探索直接登记的管理体制,授权深圳开展基金会登记管理试点。
得益于深圳在慈善公益类社会组织的登记和管理上积极创新改革,2010年底,壹基金成功落户深圳,成为深圳第一家民间发起成立的公募基金会,打破了国内具有公募资质的基金会全部由官方机构发起的状况,也被称为“中国公益慈善领域的里程碑式事件”。以登记创新为突破,深圳开启了公益慈善大门,像壹基金这样的民间慈善机构如雨后春笋般生长,越来越多公益慈善类组织扎根深圳。
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深圳社会组织数量达13180家,万人社会组织拥有量居全国一线城市之首。其中,基金会达350个,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达2487个,涵盖养老、环保、扶贫、教育、助困等各个领域。
角色创新 为慈善事业注入活力
当代公益慈善事业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受资金来源等因素掣肘,最初主要由政府直接参与、牵线、主导,因而一度出现了公益人士、慈善组织盯着政府“要项目”和政府向公益人士、慈善组织“派项目”的尴尬局面。后来深圳跳出就事论事、就慈善运筹慈善的格局,政府不再直接“插手”公益项目的运作,而是运用创新思维谋求从政府主导向官方引导的角色转变,通过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路径,侧重于搭台让社会资本唱主角的方式,为慈善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为创新公益慈善资源对接方式,从2012年起,由民政部、全国工商联、广东省政府、深圳市政府和中国慈善联合会共同主办的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将公益慈善项目引入会展业,通过展会的形式,开辟了一条开放式、资源共享、多方合作共赢的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新路径,填补了我国公益慈善领域的一项空白。深圳已成功举办七届中国慈展会,累计有31个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的近10000家机构参与,3100多个项目展示,开展1400多场活动,120多万人次参展观展,公益项目、扶贫产品对接总金额约528亿元。七届展会,七年耕耘,涓涓公益慈善细流于南海之滨汇聚,形成奔涌全国的澎湃浪潮,深圳以火热的情怀书写了一座城市的责任与担当。
理念创新 构建“大慈善”格局
深圳的慈善创新不止于整合公益慈善资源,还在于公益慈善理念创新,更在于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使之走上大众化、平民化和网络化的常态。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人们普遍认为扶贫济困、救灾赈灾就是慈善的全部,很少有人将慈善和商业这两个词联系起来。这种背景下,深圳市慈善会创造性地提出“大慈善”概念,将教育、医疗、卫生健康、环保、养老、残障等均纳入慈善范畴,提倡将经济领域优秀成果和商业效率引入社会服务。2006年首家冠名基金成立,为万千企业开启履行社会责任的大门。冠名基金按照捐赠人的意愿,专款专用,用于安老扶幼、助学助医、助残济困、扶贫赈灾、慈善文化、公益环保、体育科技、社会工作等慈善公益领域,并接受深圳市慈善会监督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