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朋友们,我帮何胜磊问,可有闲置的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借用?”6月5日晚,李旸在“榕树根的朋友们”微信群里发出一条求助消息。
何胜磊是“榕树根职业教育计划”的学员,正在北京三里屯一家文身店做学徒。手机坏掉的他只能用一台老式按键机,“不方便与老师和家人联系”,借用电脑则是因为“师傅要教电脑绘图”——李旸像妈妈一样向群友详细说明着情况。
像何胜磊这样的“孩子”,她还有两百多个,在云南德宏中缅边境的景颇族村寨中,她与她的“榕树根”儿童教育公益机构已陪伴他们8年时间……
“快进播放”的民族
“我是一个一不小心出生在荷兰的景颇族人。”2007年,李旸与后来成为她丈夫的乐安东在一个活动上相识。不到两分钟,乐安东便对她讲述起了他的“景颇情缘”。
历时十年,乐安东把德宏景颇山寨当地口口相传的载瓦语,编成了1700页的大部头《载瓦语语法和词汇》。
乐安东为荷兰莱顿大学汉藏语系博士,1991年,为研究景颇族使用的语言之一载瓦语,他来到德宏景颇山寨,著成《载瓦语语法及词汇》一书。2009年,乐安东带着李旸回到这个被他称作“第二故乡”的地方。
在宏德,李旸发现景颇山寨除了有丈夫所说的美丽景色,还有一群充满野性却“生活与教育境况堪忧”的孩子们。
景颇孩子自小与大自然“相处”
景颇孩子自小与大自然“相处”,相熟之后,李旸发现他们都是上山下河捕鱼打猎的高手。山上哪些蘑菇有毒,哪些野果好吃,他们一眼就知。某次爬山,李旸被毛毛虫蜇得整个胳膊肿了起来,一个小女孩随手从山上采了一些草药,放进嘴里一嚼,给她敷上,等到下山时,李旸的胳膊便好了。一起画画、读绘本的过程中,孩子们更是天马行空,各种色彩和图形信手拈来,完全超出了李旸的预料。
一起画画、读绘本的过程中,孩子们天马行空,各种色彩和图形信手拈来,完全超出了李旸的预料。
然而在做一些趣味活动时,她发现,任何跟数字有关的游戏,孩子们都无法进行。大多数孩子不认字,不会背乘法口诀。询问老师之后,她大吃一惊:这些孩子们在学校都是“差生”,不听讲,不完成作业,爱逃学。
“这么聪明的孩子怎么就成了差生?”走访过几座山寨之后,李旸了解到,当地没有学前教育,一年级之前孩子大多不会汉语,进入学校之后他们需要先学汉语,再用汉语学习数学,学习成为一件很“打击自信的事情”。“好多孩子没上完小学或初中就退学了。”她告诉《中国慈善家》。
原生家庭环境差、缺少父母陪伴等问题,也在走访中渐渐浮出水面。随着经济发展,在德宏,景颇村民大多进城务工。但因为学历不高、身无一技之长,很多人在城市屡屡受挫,失望沮丧之下,酒精、赌博甚至毒品出现在了他们的生活中。“爸爸被抓了,哥哥酗酒了,妈妈离家出走了……”走访的时间越长,李旸听到的伤心故事越多。
“过去的60年里,从火塘、织锦到使用智能手机,景颇族经历了几百甚至上千年以来,前所未有的飞速变化。现代社会进不去,传统生活回不去,心理会遭受很大的冲击。”李旸将当地的变化形容为“电视剧快进播放一样”。痛心于城市化进程中景颇民族“失去魂魄”的她,期望能在那些孩子和原生家庭造成的伤害中间“做一个阻隔”。
2013年5月,历时18个月艰苦施工,榕树根儿童活动中心——榕树根之家在云南德宏州芒市西山乡营盘村落成。
2010年,本着探索乡村教育、陪伴留守儿童成长的目的,李旸辞去白领工作,发起成立了儿童教育公益组织“榕树根”。
2013年5月,历时18个月艰苦施工,榕树根儿童活动中心在云南德宏州芒市西山乡营盘村落成。8年来,先后有150多位长、短期志愿者老师在这里工作,来自15个村寨的200多名孩子自由来去地在这里度过自己的周末和寒暑假。
痛心于城市化进程中景颇民族“失去魂魄”的李旸,期望能在那些孩子和原生家庭造成的伤害中间“做一个阻隔”。
一颗“杨桃”的意义
陪伴孩子们的过程中,李旸时常想起自己的两段故事。
李旸1982年出生于北京,父母是化工厂的工程师。为了让李旸学会照顾自己,小学二年级时,母亲递给她一把菜刀,让她学着切菜。当着她的面,母亲演示了几遍如何开关煤气阀、点火、熄火,便让她“上手了”。
上世纪80年代,市场上的东西极其有限,但李旸的妈妈每次回家,或是捎上一块新奇的糕点,或是带回一颗稀奇的水果,总想让她有一些“不一样的尝试”。李旸至今记得,某个冬天,妈妈给她买来一只昂贵的杨桃,原因只是“南方的,你没见过”。
李旸从“木偶戏”“自然艺术”“制作一本关于我的书”等夏令营活动入手,让孩子们寻找属于自己的喜好。
“你能做”与“试一试”的观念,经由妈妈传递给李旸,成为她教育孩子们的信条。“教育不是用来改变命运的,是用来获得精神独立和灵魂自由的。”在“榕树根”,她绕开“让孩子头疼”的英语与数学,从“木偶戏”“自然艺术”“制作一本关于我的书”等夏令营活动入手,让孩子们寻找属于自己的喜好。
乐安东用乌龟手偶给孩子们上课
木偶戏讲述的是景颇族的传统动物寓言。父母那一代小时候在火塘边从爷爷奶奶口中听到的老故事,现在的景颇孩子们已经鲜少听闻,在“榕树根”,孩子们第一次从乐安东这个老外口中听到自己民族的传说,充满了亲切感。李旸让孩子们以戏剧的形式将故事改编成剧本,并分工负责道具、布景、灯光、音响,上台表演,那些害羞得不敢发言的孩子通过动手“找到了自己的特长”。
孩子们特别害怕数学,她就找来获得过魔方世界冠军的发小儿,把魔方的教学公式改造成小故事和顺口溜。当孩子们学会用两分钟左右快速复原六面魔方时,再告诉他们“其实这也是数学”。
“榕树根”的英语营曾带领一群零基础的孩子,通过游戏和互动等环节,实现了6天学会6首英文歌、看懂一段英文寻宝指南、用英文讲出一段完整自我介绍的目标。任务结束后,李旸告诉孩子们:“就算回去忘记了这些单词和句子也没关系,我只要你们记住此刻的感受。不要给自己设限,那些以前认为的不可能,经过努力和好方法,都可以成为可能。”
孩子们的画作
2015年,“榕树根”在北京举办了“第一次走出大山的小艺术家”游学活动。行程中,李旸安排了未来职业教育环节,让孩子们跟艺术家一起画画,跟乐队音乐人聊音乐,跟专业老师谈街舞,提前寻找“自己梦想中的职业”。
就业并非“榕树根”陪伴的重点。景颇大山有自己的生活法则,村民们习惯于互相分享,邻居之间不打招呼便可以使用对方的东西;时间观念上也与城市不同,约定9点见面,景颇人常常10点半尚未出门。职业培训中,李旸用戏剧的方式一遍遍模拟这些场景,告知孩子们这些行为在城市可能会引起的误解,为他们从传统民族生活急速过渡到当代都市生活,做一下“缓冲”。
有一年暑假,几位“榕树根”选送的学厨师的孩子毕业后,亲手做了一顿酒席请村寨父老乡亲吃饭。
经过一年左右的沟通与训练,李旸根据对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及家庭情况等的掌握,在榕树根开启了“职业教育计划”,帮助他们选择适合的专业和职校。目前,已有18名孩子前往昆明、成都、北京等地,学习美发、健身、厨艺、导游、幼师、绘画设计等专业技术。何胜磊便是其中一员。
现在,李旸正在当地筹建一所针对山区孩子的全日制职业学校,以帮助更多孩子闯出一条自己的职业之路。
李旸与她的“榕树根”儿童教育公益机构已陪伴景颇族村寨的这些孩子8年时间。
“留守儿童问题短期之内还很难解决,我认为这才是中国乡村教育最大的困境。”在李旸看来,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整体结构性问题”,“榕树根”能够做的,也只有“陪身边的孩子经历一段属于自己的美好时光,向孩子们证明‘你们可以做到’。同时让世人看到,什么才是留守儿童最需要的帮助”。
“让他们努力过,上进过,优秀过,被认可过,这本身就是意义。我们帮助孩子不是想让他们都出人头地,而是让他们能够主宰自己的生活,成为更好的自己。到底什么是更好的选择其实是孩子自己说了算。”李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