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无国界,中美民间力量发起联合拯救生命行动

来源:凤凰网公益 作者:佘韵卿 2020-04-22 11:39:45
丁香花已开。曾在湖北疫区发生过的故事,却正在世界多个国家“重演”:口罩紧缺、医护恐慌,亲友逝去、家人绝望,生活物资遭到哄抢……

丁香花已开。曾在湖北疫区发生过的故事,却正在世界多个国家“重演”:口罩紧缺、医护恐慌,亲友逝去、家人绝望,生活物资遭到哄抢……

驻美大使崔天凯说,病毒不分国界;钟南山对外籍人士说,One world one fight(同一个世界,同一场战役);全球音乐人呼吁,One world together at home(四海聚一家)。

基于人道主义精神, 3月23日,乔治城大学非营利组织领导人能力提升研修项目校友会(下称“校友会”)和凤凰网,联合美国道·安基金会、美国华人民间组织公益基金会、美国铺路石基金会发起“中美NGO联合拯救生命行动”(下称“行动”),由中国扶贫基金会前执行会长何道峰、崔阳夫妇首捐300万元人民币,用于采购医用与民用防护物资,支援以纽约为主的美国东部地区一线医生和公共服务人员的防护工作。本周,国内团队采购的42万只一次性民用口罩预计将发往美国。

为什么定向捐赠美国?美国东部地区受疫情影响几何?中美两国非营利组织远程协作效率怎样?捐赠人何道峰、发起方之一凤凰网CEO刘爽和参与此次行动的两国华人志愿者代表接受凤凰网公益采访,讲述这次行动的经过与感悟。“保护医服,拯救生命”是他们的宗旨。

QQ截图20200422113446.jpg

北京时间4月21日凌晨,一次性口罩被送到纽约布鲁克林区警局,帮助警察和雇员保护自己,也守护居民安全。

保护生命是唯一宗旨

新冠疫情围困全球,“协同合作,战而胜之”是人类共同的目标。

习近平主席近期同美国总统特朗普通电话时曾表示,流行性疾病不分国界和种族,是人类共同的敌人。中美两国卫生部门和防控专家就国际疫情形势、中美防控合作一直保持着沟通,中方愿继续毫无保留同美方分享信息和经验。中国一些省市和企业纷纷在向美方提供医疗物资援助。中方理解美方当前的困难处境,愿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

驻美大使崔天凯也在近日对全球联合抗疫,表达过自己的观点。他说,疫情再次证明,这是一场全球性挑战。病毒不分国界,不分政治体制、文化和宗教,以同样方式攻击所有人,所以全球需要更加紧密有效的合作,以开放、包容促成更加公平的分配,照顾好弱势群体,照顾好孱弱、穷困的人群。

因此,基于人道主义精神,中国扶贫基金会前执行会长何道峰、崔阳夫妇首捐300万元人民币,与中美两国多家机构发起“中美NGO联合拯救生命行动”,采购多批N95、一次性医用口罩、防护服、民用口罩等物资,发往以“震中”纽约为主的美国东部地区。目前首批29190只N95口罩已送达纽约、马里兰和纽黑文地区的一线战疫医院,20万一次性医用口罩正在发放,其余物资还在采购或运输中。

捐赠人何道峰具有几十年国际救灾经验。在一月湖北疫情最严重时,他曾协调捐赠20台呼吸机发往疫区医院,并捐赠了凤凰网等机构发起的“为网课困难学子送平板电脑”公益活动,资助1800名学生,送去上网课急需的平板电脑、上网卡和线上辅导课程。此次将目光投向新的“震中”纽约及其周边地区,他说,是因为“公益从来都是跨国界、跨种族、跨语言、跨文化的,是一种陌生人之间普世性、共同性的神圣关爱。如果不跨越那些狭隘的藩篱,怎么能做好公益呢?”

他认为,中美的非营利组织也应有国际视野,打破狭隘的民族主义,讲求奉献而非极端的权力思想与自由主义,为所在社会承担更多的责任。“新冠疫情短期内结束不了,人类最终战胜它的办法有三种:一是快速筛查保护通航;二是有治病的特效药降低治愈成本;三是研发出疫苗最终管住它。舍此之外,别无最终出路和赢家。”

流行性疾病不分国界和种族,是人类共同的敌人。行动发起方之一凤凰网CEO刘爽,持类似观点:“在这样一场联合抗疫行动中,无论捐赠哪种物资、面向哪一群体,我们抱持的唯一宗旨就是:保护医服,拯救生命。”

凤凰网作为面向全球华人的互联网媒体,以“中华情怀、全球视野、包容开放、进步力量”为价值追求,致力于通过媒体的风骨、性情、担当和温度,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场战疫行动中,我们所面对的‘人民’已经不止于全球华语网民。守护生命,是所有人向往美好生活的前提。”

这也不是凤凰网在此次抗击新冠疫情期间第一次参与发起公益项目。刘爽特别提到了媒体应该展现的自我价值和企业社会责任。“媒体的首要责任是挖掘事实真相,引领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其次它为大众提供行为范式,是大众的道德垂范;第三,作为一个平台,我们可以汇聚各领域资源,最大化融合跨界力量,同心协力解决社会问题,共同追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欧美多国陷入战疫困境,为什么选择美国东部地区作为受捐方?刘爽说,“首先,美国是目前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经济在某种意义上已经生息与共;纽约是美国的金融中心,这次疫情影响美国经济,也会给世界经济带来严重挑战,因此我们又重点关注了纽约的疫情。其次,美国有大批华侨华人。在中国新冠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他们想方设法协调口罩、防护服、呼吸机等医疗物资,捐赠给国内一线,现在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在我们行动团队采购符合美国标准的口罩时,美国华人医师会也在线提供技术支持。和我前面提到的宗旨一样,大家都为了同一个目标。”

竭尽所能寻找标准口罩

3月23日,行动组成立,分工包括采购组、外联组、执行组、传播组。其中,采购组的工作由校友会成员代表柳莺、董峰、张帆参加,校友会成员孙雪梅统筹国内志愿者团队的工作。

为了在国内寻找符合美国标准的医用口罩,他们已经连续“战斗”近一个月。从最初寻找能进医院的N95口罩,后退而求其次,购买一次性医用口罩用于支援公共服务人员。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对中国口罩的态度和进口标准多变,执飞的物流航线持续缩紧,中美两国进出口要求不断提高,让一切都充满了变数。

张帆说,找物资的过程、和美国团队沟通口罩标准和捐赠细节,都存在“技术性难题”,毕竟双方法律、文化背景、思维方式都不尽相同。“但大家有同样的价值观,即为医生和公服人员提供有效保障,保护生命免受病毒感染,所以很多挑战都能设法化解。”

他累计寻找了20多家口罩品牌。为了和病毒赛跑,他和校友们甚至想过以远高于市场的价格寻找现货,但和“黄牛”、经销商们聊得多了,他们总结出一套识别真伪、快速判断能否合作的经验。“只要不能直接沟通厂家或一级经销商的,就果断放弃;生厂商的产能是否稳定,是第二要素,毕竟我们是为了捐赠一线,时间极为重要。其间,我们曾遇到一家企业,虽说是上市公司,但口罩生产线是临时调配,产能相对小,供货速度不稳定。”

这样一段实践经历,让张帆感慨“过程艰难,但意义深远”。他在乔治城大学非营利组织领导人能力提升研修项目的学习后,对公益的初心、有效性、科学性有了更高的认识,拓展了思维方式,开放了视野和格局,会基于人类与全社会思考问题。“在人类的重大灾难面前,公益人该怎么行动?新冠疫情给了我们一次实践机会。”

有时候,他会把这次行动里的一些思考,同步给自己担任理事长的湖南省弘慧教育基金会,和成员们讨论、碰撞。“虽然弘慧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和这次行动不太符合,不便直接参与,但基金会的同事们也会侧面配合我,给我支持。这次行动的经验、正面价值与积极意义,是可以总结、共享的。”

柳莺所在的北京康盟慈善基金会,多名工作人员和她一起完成口罩采购、报关、运输等流程。其中,张琳协调统筹各环节的配合工作,马瑶瑶对接合同签约,刘玲春负责出口相关事务,吴鸿燕作为外联,疏通各渠道关系。此外,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副秘书长杨庆斌担任她们的国际援助顾问,为各环节可能涉及的问题提供一些解答服务。

一个月来,柳莺团队每个人都保证随时在线,把关采购、物流、捐赠和接收捐赠的合同细则。3月31日晚间,针对医疗物资出口标准,商务部发出第5号公告,要求医用口罩企业报关时,提供多项文件。这意味着,采购团队原定的20万只一次性医用口罩需要连夜增补海关需要的文件,也将错过原定最快出发的物流航班。

巨大的压力和高强度的工作节奏下,4月4日早7点至晚9点,柳莺的右眼一直剧痛流泪,“眼前白茫茫一片,眼睛里好像进了一颗石子,大颗泪珠吧嗒吧嗒地往下掉,落在胳膊上。这是我第一次体会什么叫‘热泪’。”虽然当天通过药物和针灸,缓解了症状,但柳莺的右脚、右胳膊偶尔也还会有疼痛或酸麻的感觉。

在尽量保证劳逸结合的前提下,目前她和团队还在继续参与采购执行工作。“这是一次很好的历练。在太平洋的另一岸,我们看到了和自己一样正在遭遇病毒侵袭的鲜活生命。如今,我们跨越时差、地域、种族,和美国志愿者团队合作,也体现了国际人道主义救援精神,难能可贵。”

接下来的困难和挑战还难以预计,校友会四位代表说,为了更多的生命,一定会坚持。

华人志愿者年龄跨度50岁

不同于校友会四位代表相识已久,行动组的其他成员彼此之间并不熟悉。第一次视频会议自我介绍时,大家看到彼此都乐了。他们的年龄层跨越了50后至00后,但执行效率却异常高效,沟通基本无障碍。

年轻人Stanley He和其他志愿者一同,3天内为此次行动购买域名、创建了网站,实时更新行动进展。正在美国就读传播学专业的Randy Dong,配合完成此次行动在北美地区的传播工作。美国华人民间组织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姚南经营着自己的公司,因疫情停工,作为志愿者发放捐赠物资时,还客串“记者”,为传播组志愿者提供一线素材。在纽约呆了30年的侯乃林,叫来四位志愿者闺蜜,和她一起参与纽约地区的物资分发……

60后、铺路石基金会成员饶冰是第一次参与公益项目的执行工作。在前期搜罗大华府地区各医院防护物资的需求时,他感受到了强烈的紧迫感。但因为自己的本职属于美国的保障大众基本生活的工作,他只能充分利用周末和工作日的空闲时间参与志愿服务。“医院急缺防护用品的情况,我原本只是在新闻中看到过,现在却真实地发现也发生在我身边。这也成了我和其他志愿者夜以继日的动力,必须尽快厘清需求,依实际情况给他们帮助。”

作为当地华人,饶冰觉得他的行动意义除了拯救生命,缓解一线医生的心理压力,还能让邻里多一个角度,理解“中国形象”。

志愿者Jane在美国居住工作了20年,通过这一场抗疫行动,更真切感受到了“地球村”的概念,“来自不同城市、不同国家的人,为了同一个目标付出时间和爱,这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善。”

多批防护用品送给医护和公服人员

因为信任和共同的目标相聚一起的,还有纽黑文雅礼协会。雅礼协会的发起人是耶鲁大学的美国毕业生,1901年,他们希望利用耶鲁在教育与公共卫生领域的资源,与中国交流,给予帮助。历经百年,他们基于人类和生命的思考、公益内核,一直未变。但因毗邻纽约,在这场新冠疫情抗击行动中,面临严峻的防疫压力:其中,耶鲁大学附属纽黑文医院接诊的新冠肺炎病例,已占据康涅狄格州的45%。3月末,雅礼协会给张帆发去了医疗物资求助邮件。

通过志愿者们一周多的需求摸底,包括耶鲁大学附属纽黑文医院在内,纽约、马里兰、纽黑文地区共有15家医院,成为首批受捐方。

它们中,不少被指定为所在州的新冠肺炎定点医院,如饶冰和同伴们了解的那样,接诊量大、防护物资储备却严重不足。其中,纽约州三家新冠肺炎定点医院之一的SUNY Downstate University Hospital每天大约要收治百名患者,ICU和急诊室早已满员,有些医生已经确诊或是被隔离观察,人手非常紧张。

约翰霍普金斯医疗中心虽然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研究型医院之一,但由于处在马里兰州贫困率最高的地区之一,因此不论是对医生还是居民而言,防护物资非常匮乏,而且不少来自其他地区的新冠肺炎病例也给防护和治疗带来诸多压力。

此外,随着死亡病例数的攀升,法医的防护需求也日益增大。纽约市首席法医办公室New York City Office of Chief Medical Examiner法医表示,他们每天接收的死亡病例鉴定需求,激增了约10倍。

在获得捐助前,部分医院非一线岗位的医护,被建议自制防护口罩上班;在一线岗位的,比如麻醉科医生,得完成五场插管手术,才能更换一只N95口罩。

相比害怕自己感染,医生们说,更担心的是因个人防护不足而感染家人。有的医生家中有年迈的老人、正在化疗的癌症病人,或是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的家属,他们比其他同事更注意勤洗手的次数。有的医生夫妻为了照顾独自在家的婴童,轮流上班,只要和孩子在一起,就全程佩戴口罩。还有的医生下班回家会直接从地下室进出,关掉中央空调住在那里,再由家人把饭菜送到附近。

截至北京时间4月15日凌晨,近3万只N95口罩已悉数发放至前述15家医院。医院代表们也纷纷表达谢意,并表示一定会充分利用这些防护物资。

8C7E3567F329C29883C53EB747A0546FA670BFB6_w652_h647.png

A6E2425F2F92A1E4D1B63ABC1DA6336FCE56ECF4_w750_h1165.jpg

受捐医院发来感谢信。

此外,在查阅媒体报道和需求调研中,行动组发现,美国东部比如纽约,越是贫困的地区,感染率越高,这也让他们把目光投向了服务这一弱势群体的公共服务人员,比如送餐员、公交司机、快递员等。目前,用于支援这部分群体的20万只一次性医用口罩从中国江苏运到了美国,正在陆续发往警察局、救济所等机构。

D0022CDCF2C7F7D3C0B9C1FE10DAA63FCD1DDA5A_w1269_h845.jpg

622EA2D8C2037215D578C2AB2CFA36CB06449F62_w1270_h952.jpg

北京时间4月17日凌晨,纽约警察、救济所收到志愿者送去的一次性医用口罩。

目前,还有防护口罩正在采购洽谈中,预计捐赠总量约100万只。

考虑到全美新冠肺炎死亡病例已近3万例,该行动也在筹备发起线上筹款,用于帮扶更多人群。


本文为 数央公益(http://www.gongyidaily.com)转载作品,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数央公益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