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寿园成立于1994年,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殡葬服务提供商,中国殡葬服务业的领军者和整合者。同时,它也是一个承载记忆与情感的生命场所,一个传承传统价值观的文化企业,一个充满责任感的社会公民。
过往二十余年,福寿园一直处于行业创新的前沿,致力于理念、产品、服务、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的突破,引领了中国现代殡葬业的发展和变革。目前福寿园国际集团产业涵盖公墓、殡仪、殡葬设备、生前契约、规划设计、生命教育等领域,业务扩展至上海、河南、重庆、安徽、山东、辽宁、福建、浙江、江西、江苏等十个省或直辖市的17座城市。
集团自成立以来,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实践,范围覆盖到文化教育、救灾公益、慈善扶贫、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集团于2013年12月19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率先成为中国殡葬企业踏入资本市场的典范,并于2016年12月正式被纳入深港通标的范围。集团先后获得“亚洲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品牌”、《福布斯》发布的“中国上市潜力企业百强”、“2015港股100强之新股最具增长动力奖”、“上市公司年度大奖”、第六届中国公益节“2016年度公益集体奖及年度公益创新奖”。
福寿园国际集团秉承“最美墓园 致敬生命”的企业理念,积极响应国际号召,在实现盈利承诺、推动整个行业的现代化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之余,亦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回馈社会。自 1994 成立以来,福寿园建成中国首座人文纪念公园和集收藏、展示、研究、交流、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人文纪念博物馆、创办国内首个殡葬业建设培训班、创办国内首个从事哀伤辅导的非营利性组织、创立全国首个百姓公祭日、建成全国首个最大的无碑生态园区。集团凭借文化、艺术建园,并坚持城市和谐的环保理念,为城市珍藏起一段段历史记忆。集团亦成立了福寿园环保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希望以创新科技研发环保节能的行业配套设备。
作为一个关爱社会的企业,福寿园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实践,范围覆盖到文化教育、救灾公益、慈善扶贫、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并荣获中华慈善奖、香港公益金“公益荣誉奖”、社会关爱企业约章等。迄今为止,集团大型公益项目约十余项,累计投入超过一亿三千万元,其中包括了上海孤寡老人及特困家庭“暖冬园”免费骨灰安葬项目,上海丧子家庭“星星港”慈善关爱项目,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集体追思项目,上海、安徽、山东、河南红十字遗体捐献者纪念项目,上海、安徽、辽宁烈士纪念碑项目,承志奖学金和殡仪系奖学金项目等。
中国现代殡葬业通过二十年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对墓地、对殡仪馆的传统印象。而福寿园所做的,是在墓地、殡仪馆之外另辟蹊径,从殡葬理念引申出生活方式和核心价值,去影响人们正确地“看待生命”。福寿园的公益行动希望在实现现实文明的同时,去传播这种尊重生命、体现人文的精神文明,成为“生命与生命连接的事业”。
2016年2月,民政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这是国家在殡葬领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首个专门性文件,让殡葬改革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
而福寿园节地产品一直在推陈出新,从1994年的亭葬、室内葬、别墅葬,到1998年的植树葬、花坛葬、草坪葬,以及2008年的十字壁葬、花园立体葬、欧式铜板葬、生态树林葬等,福寿园国际集团不断开发出占地面积更小、材质更新、生态更环保的产品。
福寿园目前节地产品已占全年销售的60%,正是因为福寿园为节地产品亮出了时尚的旗帜,采用更新的环保材质,引入更好的艺术设计,打造最美的自然景观。如此福寿园才实现一个良性的循环:用节地生态的理念创新殡葬环保产品,用环保产品去赢得市场和客户,而客户在接受产品的同时也认同了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殡葬方式。
在节地生态葬缩小一方墓、一块碑的同时,福寿园还帮助拓宽与保留逝者生前所创造的人生文化,人们也就有了更多寄托情感的“端口”。如何让“节地环保”深入人心,绝对不是简单了事就可以达成的,它必须注入人文情怀和艺术表达,最终需要呈现生命美好。
殡葬从古至今一以贯之,发乎情而止乎礼义,它绝不是所谓的“死人与活人争地”,而是一种文化现象。国家推行节地生态葬就本质而言,它是一种文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构建。如今的殡葬改革,需要建立新的更高水平的和谐状态,即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同时提升意义与价值。
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而推行节地生态安葬便是绿色环保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在殡葬行业的投射和反映,是大势所趋的必然主流,也是殡葬改革60年后的一次具有时代意义的重大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