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公益与ESG领域最具知名度与影响力的年度盛会,第十五届公益节暨2025ESG影响力年会定于2026年1月在北京举行,主题为:15年,共益新篇章。
今年是公益节的第十五年。本届公益节将以特别盛典的形式回顾公益节十五年历程,全面展示公益践行成果。活动将有1000余位公益与商界领袖、专家学者及媒体代表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出席,200位重要代表担任演讲嘉宾,深度参与媒体超过300家,线上线下影响人次将超过3000万。
公益节设立于2011年,是国内首个由大众媒体联袂发起的以“公益”命名的节日。活动旨在弘扬公益精神,倡导公益行为,搭建多方深度对话、合作沟通的平台。历经十五年的探索和实践,公益节已经成为中国公益慈善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年度盛事。
第十五届公益节携手品牌:步长制药
在30年的发展中,步长制药构建了清晰的发展战略,“聚焦大病种、培育大品种”,公司以专利中成药为核心,致力于中药现代化,充分发挥了中药在心脑血管这一“大病、慢病”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了立足心脑血管市场、覆盖中成药传统优势领域、聚焦大病种、培育大品种的立体产品格局。
步长制药以脑心同治论为理论基础,研发、培育出了脑心通胶囊、稳心颗粒和丹红注射液三个独家专利品种,治疗范围涵盖中风、心律失常、供血不足和缺血梗塞等常见心脑血管疾病。作为中药专利处方药龙头企业,主要产品还在妇科用药、糖尿病及肿瘤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妇科用药红核妇洁洗液为国家中药三类新药且为公司独家品种。公司在儿科、抗肿瘤、泌尿消化、骨关节及呼吸系统等方面也实现了产品覆盖,拥有前列舒通胶囊、肝爽、咳露口服液、夏桑菊颗粒等畅销产品。
公司目前可生产胶囊剂、颗粒剂、针剂等多种剂型。2018年9月,步长正式宣布转型,从营销型驱动向产品型驱动、向科技型公司转型;由中成药向生物药、化药、医疗器械、互联网医药等全产业转型;由中国本土化向全球化转型,稳步实现生物制药战略规划。
未来将布局大健康产业,以专利中药为基础,积极开拓生物制药、互联网医药(移动医疗、穿戴医疗、电商等)、保健品、医疗器械、医院等。随着中国的强大和崛起,步长制药将进一步深化全球布局,通过产品并购和企业并购,向千亿市值公司奋斗和努力。
步长制药的成长得益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更与我国良好的投资环境密不可分。“中国的强生,世界的步长”是公司的愿景,公司将继续为地区经济发展、医药医疗行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并以优良的业绩回馈投资人,回馈社会。
事迹概述:
“同心・共铸中国心”:十八年医疗公益实践,书写健康帮扶与民族团结答卷
“同心·共铸中国心”项目自2008年在汶川地震后发起以来,始终以医疗公益为核心纽带,深耕民族地区与偏远县域,成为连接社会力量与基层健康需求的重要桥梁。项目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遵循,汇聚医疗、企业、社会各界资源,持续为基层群众提供优质医疗服务与健康支持,历经十八年发展,已成为国内极具影响力的公益医疗品牌。
一、宗旨目标:以健康为纽带,凝聚同心力量
“同心·共铸中国心”项目的核心宗旨,是通过医疗公益实践,破解民族地区、偏远县域“看病难、看病远”的民生痛点,同时以健康服务为载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夯实民族团结的社会基础。
在具体目标设定上,项目始终围绕三大核心方向:一是医疗资源下沉,组织优质医疗团队深入基层,为群众提供免费诊疗、疾病筛查与健康指导,降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风险;二是医疗能力建设,通过“输血+造血”结合的模式,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专业人才、捐赠医疗设备,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三是民族团结赋能,在医疗服务过程中传递健康知识与民族关怀,让“同心”精神融入基层,增强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二、主要做法:多元协同发力,构建公益医疗闭环
为实现项目宗旨与目标,“同心·共铸中国心”项目探索出一套“资源整合、精准服务、长效赋能”的实践路径,通过多维度举措形成公益医疗服务闭环。
(一)整合优质资源,组建专业医疗团队
项目依托全国医疗资源网络,联合3000余家医疗单位、20余个学科的3.2万名医疗专家,组建涵盖心血管、儿科、骨科、中医科等重点领域的“公益医疗军团”。每年根据基层需求制定专项诊疗计划,如针对民族地区高发的先心病、包虫病、骨关节疾病等,组织专家团队开展“靶向式”诊疗——先通过前期调研摸清地方疾病谱,再匹配对应科室专家,确保医疗服务“精准到病、专业到人”。同时,项目联合以步长制药为主体的爱心企业,持续捐赠药品、医疗设备与健康物资,截至目前,累计捐赠物资价值超7亿元,为基层医疗服务提供坚实物资保障。
(二)创新服务模式,打造“诊疗+科普+培训”三维体系
在服务落地过程中,项目摒弃“一次性义诊”的短期模式,构建“诊疗-科普-培训”三维服务体系:一是现场诊疗服务,在基层设立临时诊疗点,为群众提供免费问诊、检查、药品发放服务,对疑难重症患者开通“绿色转诊通道”,协调上级医院进行后续治疗;二是健康科普宣教,通过健康讲座、宣传手册、短视频等形式,针对高血压、糖尿病、地方病等开展预防知识普及,提升群众健康素养;三是基层医护培训,组织专家对当地医护人员开展临床技能培训、病例研讨与学术交流,同时捐赠远程医疗设备,搭建“线上教学平台”,实现长期技术帮扶。
(三)联动多方力量,构建协同推进机制
项目始终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协同”的原则,与中央统战部、地方政府、公益组织形成紧密协作:中央统战部为项目提供方向指导与资源协调,确保项目与统战工作、民族团结工作同频共振;地方政府负责对接基层需求、协调场地与群众组织,保障服务落地效率;公益组织与企业则发挥资源优势,提供资金、物资与志愿者支持。例如在“服务藏区”等专项活动中,多方力量分工协作,仅用1个月时间即可完成从需求调研、团队组建到服务落地的全流程,确保公益资源快速精准触达基层。
三、成果影响:健康福祉惠及百万群众,同心精神彰显公益力量
历经十八年实践,“同心·共铸中国心”项目已成为基层医疗公益的标杆,在健康帮扶、民族团结、社会公益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公益答卷”。
(一)医疗服务成果显著,健康福祉惠及基层
截至目前,项目已深入全国20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民族地区与偏远县域,累计为200万人次群众提供免费医疗服务,救助先心病患儿3000余例、包虫病患者800余人,筛查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为其建立健康档案、提供长期随访服务。在西藏那曲、青海玉树等医疗资源薄弱地区,项目帮助当地医院建立了相关科室和诊疗室,填补了县域医疗空白;通过药品捐赠与设备支持,让近百万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药品与基础检查服务,有效缓解了“看病远、看病难”的问题。
(二)民族团结根基夯实,同心精神深入人心
项目以医疗服务为纽带,在为各民族群众送去健康的同时,也搭建了民族交流的“情感桥梁”。在服务过程中,医疗团队尊重当地民族习俗,用双语沟通、耐心服务赢得群众信任,许多专家与基层群众结下深厚情谊;通过“健康帮扶+文化交流”,让各民族群众在共同参与健康活动中增进了解、凝聚共识。
(三)公益品牌效应凸显,带动社会力量参与
作为国内持续时间最长、覆盖范围最广的医疗公益项目之一,“同心·共铸中国心”的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已成为社会力量参与基层健康帮扶的重要平台。截至目前,项目已吸引超10万人次各方志愿者参与,带动20余家企业加入公益行列,形成了“人人可参与、人人能奉献”的公益氛围。通过媒体报道与纪录片传播,项目的“同心”精神感染了更多社会群体,推动形成“关注基层健康、助力民族团结”的社会共识。
未来,“同心·共铸中国心”项目将继续以“健康”为笔、以“同心”为墨,持续深耕基层医疗公益,联动更多社会力量,为民族地区的健康发展与民族团结贡献更大力量,让“同心·共铸中国心”的公益火种在中华大地持续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