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村、乐和家园创始人廖晓义:社会工作与传统文化对公益的意义

数央 2019-01-07 16:29:05
40年前我是四川大学哲学系的教师,30年前是中国社科院的学者,20年前从国外回来创办了公益组织。

2018年1月29日-30日,第七届中国公益节在京隆重召开。历经七年的发展,中国公益节已成为公益领域极具影响力的年度盛事,为期两天的活动不仅赢得100多家媒体的关注、参与和报导,还吸引了来自政府、公益组织、企业、学术机构等相关领域的千余名公益代表出席,与会代表通过演讲、倡议、对话、分享等形式,就“跨界创新、互联网公益、映像公益、科技公益、企业社会责任、环境保护、精准扶贫”等重要话题分享心得,交流经验,获得了丰硕的交流成果。

如今公益事业日益成熟,公众的参与方式从之前更多倾向于政府主导的、大灾之后的应急慈善,转变为日常化、社交化的场景式慈善。每个人都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表达善意和社会责任感,新的公益生态正在形成。 

以下为地球村、乐和家园创始人廖晓义女士在第七届中国公益节现场的文字演讲实录。  

谢谢!谢谢各位!谢谢公益的同行者、同行们给我这样一个机会。 

40年前我是四川大学哲学系的教师,30年前是中国社科院的学者,20年前从国外回来创办了公益组织——北京地球村。10年前,我带着团队参与汶川地震成为了一个乡村建设的实践者,同时也创办了今天获奖的机构——北京乐和工作服务中心。我感悟到了社会工作和传统文化对于公益事业的意义,它们像两个力量撑起了中国公益或是有根的公益脊梁。

什么是有根的公益?有根,根在哪里?华夏文明5000年的文化,我们的根要从祖先,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边去寻根。我们很幸运赶上了文化自信的时代,这样一个西行东归的时代,习主席提出的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就是中国式公益的方向。

公益用四个字来表达是:“天下为公”,用三个字来表达是:“共同体”,用两个字来表达我想把它称为:“乐和”。“和”是什么?差异、互补、共生,自立、互助、公益,还有尊重、沟通、包容。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原价值,也是中国式公益的根。在差异、互补、共生论的和核心里边要呈现出仁义礼智信德,如果我们把其中理解为道的话,修身就是修道和德,修身的目标是为什么?是为了实现每一个古往今来中国人的共同向往,是天地人和,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实现我们和天地之间的连接,连接是在亲民的过程中、在齐家的过程中完成的,走出家门就是治国。每个人都可以参与治国,因为每个人都住在社区,“国是大村、村是小国”。所以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参与社区公共事物来实现参与治国,走出社区就是天下。 

中国式公益的基本主张就是孔夫子说的:修己安人。

我作为乐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创始人,这20年在有限的公益中探索做了什么?我们有几件事、几个环节跟大家回报,第一个是守望儒家祖庭,这是孔子周游列国回来的地方,我们在那里办学,并且联合同道同仁者建立了管理委员会。这个学院是来干什么的?培养现代君子,我们的教学课程是修齐治平家六意。教学基地是有乡村生活、书院读书、田野劳作、自然养生。我们就住在村里,大学也是办在村里。教学机理是学习和实习,以实践来培养君子,然后办社区书院,社区书院也是一个乡村大院,然后用国学堂、绿色风、小剧场,养生斋等来实现社会建设。

最后一个叫振兴乡村,由于时间的关系,这一部分就只能截止到这里。振兴乡村分了修复乡土社会、深耕乡童教育、推动互助养老、合力守护大地。要把共同体的理想做出来,是需要踏踏实实,大家共生共力做出来。特别高兴今天在这里能够遇到这么多的公益同仁,让我们一起努力。

 我想最后说四句话献给大家,是在40年寻找有根公益过程中,特别是在10年的乡村建设工作中悟出来的几句话。因为我相信国学的本质是根意,国学的本身是在乡村,乡村社会是中国有形的根,乡土文化是中国无形的根。我把四句话献给公益同仁,我们一起来振兴乡村,守住乡村、守住我们的根。

农田是晚年的古迹,农具是千年的文物,农村是古老的民生,农夫是历代的恩人。谢谢大家!


本文为 数央公益(http://www.gongyidaily.com)转载作品,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数央公益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