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2日是第11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今年的主题是“提高灾害防治能力,构筑生命安全防线”。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与北京师范大学风险治理创新研究中心联合发起,与社会创新企业BottleDream共同策划了“壹起走疏散通道”活动,与60余家社会组织、企业、媒体等伙伴一起,线上线下联动,号召公众加入防灾减灾体验活动中来。壹基金相信,日常防灾减灾可有效减轻灾害风险,减少伤害。
2019年的倡导活动,主题为“壹起走疏散通道”,呼吁壹家人走通身边的应急疏散通道,找到最近的应急避难场所,分享给身边的人。
自然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也会导致“因灾返贫”情况的发生。灾害无法完全避免,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将5月12日设立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也正是要提示我们,要从所经历过的灾害中吸取经验教训,通过“灾害评估”、“减轻风险”、“应对准备”等行动降低人们面对灾害时的脆弱性,提升应对灾害的能力,减少灾害损失。
2014年,壹基金首次在全国防灾减灾日发起“人人来减灾”倡导活动。2019年的倡导活动,主题为“壹起走疏散通道”,呼吁壹家人走通身边的应急疏散通道,找到最近的应急避难场所,分享给身边的人。
活动还得到了60余家公益伙伴机构、爱心企业的响应,他们组织当地的小朋友们、社区居民、企业员工壹起走疏散通道。
5月12日上午9点,在成都-壹基金青少年与未来防灾体验馆,成都万科物业服务有限公司携手壹基金及成都市青少年宫九里堤校区共同开展5·12防灾减灾安全教育主题活动,帮助孩子们掌握基本的防灾、减灾、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约50组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了这次体验。同天,壹基金积极参加了“2019年深圳市第11个全国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向公众普及防灾减灾知识。
活动还得到了60余家公益伙伴机构、爱心企业的响应,他们组织当地的小朋友们、社区居民、企业员工壹起走疏散通道,开展灾害逃生演习、消防演习,让更多人掌握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在灾害来临时就可以保护自己和家人。线下活动得到了雅安市群团组织社会服务中心的大力支持。
在线上,壹基金与知乎联合发起了“哪些熟知的逃生技巧有可能是错的?”问答,得到了很多知乎网友的热心回应。作为此次活动倡导内容支持方,救助儿童会携手壹基金,基于前者开发的《家庭减灾计划》,共同推出《家庭减灾小秘籍 -- 防灾减灾3步走》,以更加生动的方式让儿童和家人一起参与到防灾减灾的活动中来。关于《家庭减灾小秘籍》,有需要的公众都可以从壹基金官方公众号菜单栏或救助儿童会官方公众号中获取。同时,活动联合推广方快手行动、能量中国,公益合作媒体新华公益、澎湃新闻公益湃、公益时报、Owhat 也为全国防灾减灾日的传播倡导呼吁、助力。
在成都-壹基金青少年与未来防灾体验馆,成都万科物业服务有限公司携手壹基金及成都市青少年宫九里堤校区共同开展5-12防灾减灾安全教育主题活动。
此外,联合推广方新力地产、印力集团、红星路35号文化创意产业园也发动所在社区、机构员工积极参与和传播“壹起走疏散通道”活动,用行动影响更多身边的人关注防灾减灾。本次活动同时得到了公益支持平台腾讯公益、阿里巴巴公益、蚂蚁金服公益、新浪微公益、善源公益的支持。
除了发起倡导活动,将“灾害救助”作为机构关注的三大领域之一的壹基金,在日常项目执行中,做了大量防灾减灾工作。一是在灾害多发地区开展以壹基金儿童平安计划、壹基金安全农家项目为主的减灾项目;二是在灾后重建中,以减灾为核心,创建韧性家园。自然灾害无法避免,但从过去的经验中学习,并做好日常的防灾减灾工作,方能在未来降低灾害的影响。
壹基金儿童平安计划
壹基金儿童平安计划自2012年发起,运用体验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提升儿童应对风险的能力。同时促进儿童享有更安全的校园环境,倡导社会重视并参与儿童安全保护。儿童平安计划包含三个项目,分别是:减灾示范校园、儿童平安小课堂和安全训练营。2012年至2018年底,壹基金儿童平安计划累计帮助了37万名儿童接受安全教育,提升儿童的安全意识和能力,减少儿童遭受灾害和意外伤害的影响。2018年,壹基金儿童平安计划荣获第十届中华慈善奖;壹基金儿童平安计划-安全训练营项目荣获深圳“鹏城慈善典范项目”。
壹基金安全农家项目
壹基金安全农家项目于2015年发起,在灾害风险较高的社区,动员社区居民参与,建设社区志愿者救援队伍。通过配置应急工具/装备,组织标准化应急技能培训的方式为该队伍赋能,通过支持他们参与制订“农户-隐患点-社区”三级应急预案、开展社区应急演练/宣传等活动,全面提升社区应对灾害的能力。2015年到2019年4月底,安全农家在四川省、云南省、陕西省、山东省的111个社区开展了项目,共37家社会组织参与项目,3个项目点被评为国家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以减灾为核心的重建
在灾后重建中,以减灾为核心,创建韧性家园。壹基金目前开展的灾后重建项目有:芦山重建项目、鲁甸重建项目、九寨沟重建项目。壹基金正是基于此,以灾后重建为契机,借鉴国际先进的防灾减灾理念和技术,结合灾区实际需求进行探索,加强社区和学校的韧性,提升应对灾害及风险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