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王学军 整理报道)民之所盼,政之所向。
今年的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诸多百姓生活的热点、焦点、难点,都在“民生清单”里得到了正面回应。“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建立健全门诊共济保障机制,逐步将门诊费用纳入统筹基金报销”“推进智能化服务要适应老年人需求,并做到不让智能工具给老年人日常生活造成障碍”……一项项关乎民生的谋划和举措,都是人民群众所期所盼的实事儿,民生无小事 枝叶总关情。党和国家对民生的深情关注始终如一,浓浓的人民情怀就蕴含在了关乎民生的“一枝一叶”里。纵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人民”始终贯穿其中,“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我们党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流露在报告的字里行间。在这份民生情怀满满的民生清单里,我们看到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如磐初心清晰而坚定,更感受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温度”。
如今,灿烂的蓝图铺开,幸福的生活可期。政府工作报告里的一项项既“情真意实”又“货真价实“的惠民举措,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必将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就业更保障
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
就业是民生之本,保就业就是保民生。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继续把稳就业放在重要位置,2021年财政支出重点仍是加大对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提出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的目标。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对经济和就业造成的冲击前所未有,去年就业形势一度异常复杂严峻。但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就业形势逐季好转、总体稳定、好于预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莫荣感慨,2020年中国的成功实践再次证明,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是保障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前提。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就业政策,一是聚焦稳岗位:对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继续给予必要的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二是拓渠道:拓宽市场化就业渠道。三是提质量:实施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工程;完成职业技能提升和高职扩招三年行动目标。
此外,报告对以快递小哥为代表的新业态劳动者业予以了关注,提出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加快推进职业伤害保障试点。
全国人大代表、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认为,近年来平台化特征的新就业形态蓬勃发展,拓宽了从业者的就业空间。新就业形态凭借大容量、低门槛、高灵活度的特征,成为就业市场的缓冲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余兴安对此表示赞同,“平台经济蓬勃发展,灵活就业途径更多,有利于吸纳就业,而且我们还有积极的就业政策和服务体系,对就业困难群体也有帮扶举措,这些都利于筑牢稳就业底线。”余兴安说。
教育更公平
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
教育是民生之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加快补齐农村办学条件短板,健全教师工资保障长效机制,改善乡村教师待遇。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入园率,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支持社会力量办园。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实施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办好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在教育公平上迈出更大步伐,更好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高校招生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倾斜力度,努力让广大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朱晓进认为,教育公平关系着全国绝大部分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国家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着人心向背。当前,我国教育发展面临的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对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富有特色教育的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他建议缩短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教育差距,提升乡村基础教育的质量,使农村的孩子有平等的机会成就人生梦想,为整体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打下坚实基础。
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邵志豪表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需要大批有理想、有担当、有责任、有学识、素质全面、创新能力强的时代新人,也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直接针对育人质量和学生成长需求,为更高质量的教育提供系统保障。国家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做了精细的课程安排,学校要开足开齐开好国家课程计划,让德智体美劳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发挥整体育人的功效。
住房更放心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
住房是民生之安。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保障好群众住房需求。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通过增加土地供应、安排专项资金、集中建设等办法,切实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给,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降低租赁住房税费负担,尽最大努力帮助新市民、青年人等缓解住房困难。
全国人大代表、林达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晓林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住房问题的内容,是“房住不炒”政策的延伸和补充,“因城施策”“因人施策”,从土地、财政、规划、税费等方面,提出增加住房供给、发展租赁住房的具体措施,对今年的房地产行业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导。
在全国政协委员、观澜湖集团主席兼行政总裁朱鼎健看来,近期一些热点城市和地区的房价上涨迅猛,对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并不利,对于广大刚需群体来说,无疑会造成极大的生活压力。他表示,通过金融、土地、财税等手段精准发力,我国房地产市场会行稳致远,让更多的青年群体敢于有梦、勇于追梦,给区域和国家经济发展增添新活力。
“尽最大努力帮助新市民、青年人等缓解住房困难,被写入报告,可以看出国家对新市民和青年人住房需求的关注。”这一新提法,让全国人大代表、富士康科技集团廊坊园区工会主席徐建华十分高兴,“我们的职工90%以上是青年人,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可以说,住房是他们最关注的大事。”
医疗更惠民
建立健全门诊共济保障机制,逐步将门诊费用纳入统筹基金报销
医疗是民生之需,推进卫生健康体系建设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内容之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立健全门诊共济保障机制,逐步将门诊费用纳入统筹基金报销,完善短缺药品保供稳价机制,采取把更多慢性病、常见病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纳入集中带量采购等办法,进一步明显降低患者医药负担”。一边是企业负担一减再减,一边是基础民生支出只增不减。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再增加30元和5元。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上述措施,引起了全国政协委员、唐山市工人医院院长胡万宁和全国人大代表、邢台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陈树波的格外关注。
作为长期在临床一线的医务工作者,陈树波坦言,一些非特殊疾病其实在门诊就可以及时处理,但由于报销问题,只能选择住院治疗,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陈树波介绍,目前邢台市人民医院正在与当地的医保部门联手做这方面的探索,“比如部分癌症早期患者的放疗,把一些原本需要住院才能在医保报销的费用改为在门诊缴费报销,大大减轻了患者的医药负担。”
胡万宁认为,门诊共济保障机制能够增强医保的抵御风险能力。“通过建立健全门诊共济保障机制,避免了资金的沉积与浪费,也解决了医保基金紧缺的问题,大家共同承担费用、共同享受,从而能够抵御更大的医疗风险。”
养老更贴心
未来5年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提高到95%,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养老是民生之依。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概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中提出,人均预期寿命再提高1岁,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提高到95%。今年,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针对老年人生活中的诸多不便,报告还具体提出,推进智能化服务要适应老年人需求,并做到不让智能工具给老年人日常生活造成障碍。
近年来,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却在老年人面前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有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达到2.55亿人,但有“触网”习惯的不到四成。
“推进智能化服务要适应老年人需求,并做到不让智能工具给老年人日常生活造成障碍。”对政府工作报告的这句话,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河北省委专职副主委范社岭十分认同,“消除障碍,就要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为此,他提出三点建议:大力开发“老年型”产品,操作简便、标志醒目,如老年手机、老年腕表、家政服务机器人等;实行技术更新改造,推出一批适合老年人掌握的APP应用,推行智慧家庭建设等;发挥社区、志愿者等优势,及时开设相关课程,培训老年人如何使用智能产品。
老有所养是民生要计。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完善传统服务保障措施,为老年人等群体提供更周全更贴心的服务。”
提供更周全更贴心的服务,关键在人。“应扩大从业人员来源渠道。”全国政协委员、石家庄市河北梆子剧团团长刘莉沙建议,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基层卫生技术人才转岗养老行业,鼓励退休医务工作者、低龄老年人参与提供为老服务,鼓励家政学、妇幼保健医学、营养学等相关专业高校毕业生进入高端养老服务市场,打造与需求相适应、等级比例合理的养老服务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