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月1日至今,北京实行生活垃圾分类逾两个月。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自2019年7月1日起施行,至今也一年有余。
从“侬是什么垃圾?”的火热打趣中静下心来思考,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中国这么急着垃圾分类?”
当我们在谈论垃圾分类时,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
是意识,是态度,是行动,而不仅仅是多了几个垃圾桶。
迫在眉睫的垃圾分类
中国是一个垃圾生产大国,早在2004年中国就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垃圾制造大国,中国目前全国生活垃圾年产量为4亿吨左右,并以大约每年8%的速度递增。
图片源自网络
从2018年1月1日开始禁止进口“洋垃圾”到2017 年 3 月 18 日《生活垃圾分类标准实施方案》出台,确定京沪津等 46 个重点城市先行试点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再到2019 年 7 月 1 日,上海正式进入垃圾强制分类时代。
我国的垃圾分类从未止步,而且近年来步伐加快。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多年来我们因为垃圾处理不善,因此付出了沉重的环境和健康代价。
“癌症村”便是最典型的例子之一。
在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无数的垃圾堆积形成了一座垃圾山,而距离垃圾山不到一公里的远丰村,深受其害,剧毒的腐烂物和脏水渗透地下,污染了人们生活饮用的水源,在当地只要是用水,任何人都逃不开垃圾毒物对身体的侵蚀…
于是,这个仅有400人的村庄,10年间许多村民因患癌症死亡,被包括央视在内的众多媒体冠以——“癌症村”。
图片源自网络
在中国,还有很多这样的“癌症村”,而消灭“癌症村”的关键便是进行有效的垃圾处理。目前垃圾处理的主要三类方法是垃圾填埋、垃圾焚烧和高温堆肥。垃圾填埋成本低、处理量大,但被填埋的垃圾并未进行完全的无害化处理,残留着细菌、病毒,污染地下水资源,带来沼气、重金属等污染。
垃圾焚烧产生的二噁英污染物是地球上最致命的有毒物质之一。排放后可远距离扩散,一旦进入人体会长久驻留,最终致癌。据相关资料显示,二噁英类污染物毒性相当于砒霜的900倍、氰化钾的1000倍,而中国垃圾并未分类有毒物质最少翻一倍。
高温堆肥也存在一定问题,由于垃圾成分复杂、分选难度大,导致堆肥效果差和肥料质量不高,未分类垃圾中的重金属成分等还会产生二次污染等问题。
因此垃圾分类是将垃圾处理导致的垃圾污染、水源污染、空气污染的等污染降到最低的办法之一。
同时,垃圾分类的普及也将带动再生资源产业、固废处理产业、环卫设施产业、垃圾分拣回收产业等产业的兴起。
所以,垃圾分类势在必行,也将造福千秋万代。
目前的垃圾分类实施如何?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自去年7月1日起实行垃圾分类已有一年时间,今年上半年上海垃圾分类时效测评结果显示,居民区分类达标率从施行前的15%提高到90%以上,单位分类达标率达到90%,垃圾分类取得了亮眼的成绩。
去年7月,上海居民还“如临大敌”,为怎么分垃圾而操心。现如今,娴熟分类、拿到“绿色积分”已经成为他们的必备技能。
定时定点倒垃圾的不习惯、湿垃圾破袋弄脏手的不舒服、垃圾清运车跑冒滴漏的不卫生等这些问题也得到有效解决。
一年间,垃圾分类这个“新时尚”已然融入公众的日常生活。同时,上海城市精细化管理也前进了一大步。城市服务和建设者们拿出了“绣花功夫”,努力推进垃圾分类、运输、处置的相关技术和基础设施不断升级。
图片源自网络
多位专家表示,上海垃圾分类的有效实行,市民从一开始的态度不一到现在养成自觉分类的习惯,是社会各方合力的结果,北京也可以从上海垃圾分类的成功经验中取经。
北京的垃圾分类也正式实施两月有余,从新修订《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到大部分社区配置分类清晰的垃圾桶,再到加强实施垃圾分类工作宣传,北京在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中的确迈出了一大步,也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比如,居民在投放垃圾时开始有了简单的分类意识,能够将可回收垃圾分类投放,社区垃圾清运车辆设备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垃圾清运频次也比以往增加。
然而,垃圾分类清运是一个系统工程,绝非发布一两个文件规定,或者通过改进硬件设备就能自动实现的。当前,北京市垃圾分类在居民认知、人力配备等“软件环境”以及工作标准、监督促进等工作机制上还有瓶颈需要突破,对于实施垃圾分类工作中面临的多环节难点问题,还需要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特别是在实施垃圾分类的初期,指导与监督对于规范居民垃圾投放行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长沙市作为全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46个重点城市之一,在省内“先行先试”开展探索,已基本建成组织推动、收运处理等体系,全市生活垃圾总量出现减量拐点。
目前长沙市已经初步构建了“4+X”垃圾分类处置体系。“4”是指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四种垃圾类型,“X”是指四分类基本类型以外的大件垃圾、装修垃圾、园林绿化垃圾。并快速搭建末端处理链条,及时向公众公布不同种类的垃圾的处置情况,让市民相信自己的垃圾分类举动,确实有实效,确实在推动城市环境的美化和垃圾的资源化利用。
从2019年起,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到2020年底,46个重点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还有越来越多的城市也加入到垃圾分类的行列中来,为保护环境努力着。
未来的垃圾分类: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说起来可能令人难以置信:世界上最先提出“垃圾分类”概念的国家是中国。
早在1957年7月12日,《北京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垃圾要分类收集》一文,呼吁北京居民要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这便是“垃圾分类”的问世。
而现代化的垃圾分类推进则是在千禧年开始。但这么多年来,街道上的垃圾分类筒也走马灯似地翻新花样,而垃圾分类却一直原地踏步。
这是我国正式开展垃圾分类的第20个年头,而垃圾分类见成效,日本用了27年,德国用了40年。
垃圾分类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有的城市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的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垃圾分类要走得路还有很远。
国际生态经济协会副会长李军洋说道,垃圾分类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性的常态化的工作,仅仅依靠政府投入人力物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加大力度,特别是充分运用市场的力量,调动市场资源,广泛采取垃圾分类成效评价积分制的办法,解决目前垃圾分类投入过高的问题。
此外,他建议,还应加大社会各界特别是社会组织、公益组织的参与程度,由专业组织利用专业优势和社会力量配合政府部门解决垃圾分类前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另外,加大对居民入户指导力度,以及对物业公司的培训指导,在电视台滚动播放相关公益广告等,针对具体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同时采取一些具体措施,包括采购制作一些印有分类图示的可降解垃圾袋,作为对分类正确住户的奖励,在垃圾收集现场赠送;推出物美价廉、统一颜色的塑料分类垃圾桶投放市场,鼓励居民选购等。
在未来,垃圾分类也可以进一步乘着互联网技术的快车,利用机器人与光学分拣技术、智能识别智能运输、设置实现“按时收运”的传感器等,从而实现精准的分拣垃圾,提升收运效率。
维也纳大学的研究员指出估计全球一半以上人口的体内都能找到——塑料微粒。
海洋生物体内是整块的塑料,而存在于人的体内是塑料微粒。
图片源自网络
这不是危言耸听,“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淤泥。”淤泥就是微生物聚集的地方,环环相扣下,不光是鱼类,还有龟类、鲸类、鸟类等200多个物种都不同程度地摄食了塑料微粒。
从被我们随手丢弃,到再次回到我们肚子里,塑料沿着生物链形成一个完美的循环。
谁也不能拯救我们的家园,除了我们自己。
打赢这场“战争”一定是艰难且漫长的,但是我们责无旁贷。
垃圾分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需要经过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一个更加美丽动人、鸟语花香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