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白雪)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体就业。”《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有8000多万残疾人,尽管残疾人脱贫工作成效显著,但部分人仍然难以与社会接轨。今年两会,多名代表委员提出建议:就业是残疾人最有效直接的脱贫方式,要为残疾人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加大残疾人就业帮扶
根据中国残联公布的数据显示:自国家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措施以来,我国贫困残疾人的数量从700多万减少到了2019年底的近50万人,2019年度净减少120万人。我国在残疾人脱贫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今年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却给贫困残疾人脱贫带来了新的挑战。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高莉说出了自己的担忧。
“受到疫情影响,可能会加大残疾人脱贫后返贫风险。”高莉担心,残疾人由于受限于自身条件,相对发展能力弱、贫困程度深,家庭经济基础普遍薄弱,往往经受不起天灾人祸等变故的“风浪”。相较于一般贫困户,贫困残疾人户稳定脱贫难、返贫风险高。
对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后,如何巩固成果,防范残疾人贫困户返贫,形成可持续的脱贫效应?高莉建议,一以贯之坚持扶贫先扶志。深入挖掘“身残志坚”的先进事迹,加大宣传报道力度,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激发残疾人贫困户思想从脱贫向“过好日子”转变。对具备就业条件的残疾人,提供就业创业帮扶,做好就业培训及跟踪服务,提升培训效果,通过就业稳定脱贫,更好地融入社会。”高莉说。
支持残障青年自主就业创业
心智障碍者是残疾人群体中较为特殊的一类,包括智力发育迟缓、脑瘫伴有智力障碍、唐氏综合征、自闭症谱系人群等不同类型人群,他们共同的功能性障碍表现在沟通障碍、学习障碍和社会互动障碍。日前,全国人大代表、东莞巴士有限公司党群工作部主管余雪琴提出关于加强残疾人就业创业、心智障碍青少年支持性就业的建议,为改善残疾人就业环境发声。
“促进残疾人就业是提升残疾人群体社会保障和个人及家庭福祉的重要途径。”余雪琴介绍,广东省于2019年9月1日正式实施《广东省残疾人就业办法》,其中第19条提到各地应开展支持性就业,让智力残疾人、精神残疾人逐步过渡到常态就业环境中就业。目前,广东省正在从传统的残疾人保护性就业向支持性就业转变,但从实践来看仍面临不少难题。
余雪琴建议加大财政投入,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促进心智障碍青少年支持性就业,通过税收、财政补贴等经济手段,激励用人单位增加对心智障碍青少年就业各个环节的支持……
在余雪琴看来,帮扶残疾人就业,政府部门还有很多事情可做。例如,积极探索电商助残工作,推进残疾人电商普及培训;举办残疾人电商专场培训会,为残疾人发展电商搭桥引线等。
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东城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周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残疾人就业在不断出台的扶持政策支持下,有了长足发展,但招收企业也面临输入与产出的实际负担。所以一些企业即使招收残疾人,也难以让他们真正参与岗位工作,特别是智力障碍和精神残疾的人士。
残疾人就业面临诸多困难需要克服,全国人大代表、58同城CEO姚劲波曾介绍:“在很多互联网招聘平台后台可以看到,有很多残疾人投简历过来,但得到面试的机会却很渺茫,这是非常不公平的。”姚劲波说,一些用人单位对残疾人就业尚有偏见,不愿落实残疾人就业指标,或者聘用了残疾人但并不要求其实际上岗,形成了残疾人“虚假就业”现象。
现在有一部分残疾人在就业方面难以与社会接轨,这是一项社会问题,周晔建议政府建设一些公益性的残疾人专门就业场所,由政府出资,为有一定操作能力、不能独立正常就业的智力障碍、精神障碍等弱势群体提供就业机会和照顾。
“我建议国内增设‘社会工作者’岗位,由政府出资聘请。他们可以进入到企业中,给予残疾人就业方面的支持,减轻企业负担,让残疾人和健全人一样享受工作带给他们的价值。”周晔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