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打造乡村振兴美景

来源:慈善公益网 2019-12-27 11:44:15
2019年已接近尾声,放眼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贫困户增收致富,乡村产业做大做强的背后,科技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9年已接近尾声,放眼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贫困户增收致富,乡村产业做大做强的背后,科技发挥着重要作用。日前,农业农村部在京召开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和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工作交流会,一年来,全国农业科教系统和广大涉农企业积极实施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主动融入“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中,通过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带动了众多农户增收。

用农业技术入乡扶贫

为了给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支撑,中央和各地围绕资金投入、金融扶持、科技服务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政策举措。其中,组建产业扶贫技术专家组4100多个,选聘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26万人,为推进产业扶贫提供了有力保障。

马铃薯是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重要农作物。甘肃省威宁县农民通过种植马铃薯人均收入增加1690元,马铃薯已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金蛋蛋”,这得益于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金黎平带领团队长期致力于马铃薯科技扶贫,将马铃薯产业发展为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贫困群众为这个被晒得黝黑的马铃薯专家竖起了大拇指。

无独有偶,58岁的张海峡退休前在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蔬菜局工作,成为延川县特聘农技员后,他常年在贾家坪镇驻点。在很多贫困户眼中,张海峡不仅是农技员,更是“活财神”。

陕西省延川县贾家坪镇刘家河村贫困户李水生,从2017年开始大棚果蔬种植,虽然只有一亩地一个棚,但今年春茬的西瓜和甜瓜收入了3万元。李水生说,还想再种一茬西红柿,预计还能再收入8000元,脱贫致富大有希望。李水生以前没种过蔬菜,更不懂蔬菜种植技术,是特聘农技员张海峡解决了他的问题。

广大农技人员风里来、雨里去,热心指导、精心服务,为近年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农民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一支沉得下、用得上、盯得住、帮得实的农技服务“铁军”。

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

湖北襄阳卧龙镇新建村的“襄阳山药”、山东省嘉祥县梁宝寺镇的种业产业、云南昆明晋宁区的花卉产业、辽宁长海县的海参养殖业……这些口碑响当当的优质特色农产品已逐渐走向了全国,其背后是社会各界的支持,技术人员的帮助。

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每到小龙虾上市旺季,湖北省潜江市老新镇秀河村的虾农们就乐开了怀,从各方慕名而来的商贩们早已在村里等候多时,将捕捞上来的一批批小龙虾直接收购、打包、装车运走。

据了解,今年秀河村入选了第九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归功于其发展的“虾稻共作”模式。秀河村党支部书记吴本常介绍,虾稻共作采用的是统一品种、统一育秧、统一机插、统一管理、统一收割,自2018年正式投入使用,仅仅一年多时间,就带动村里超过60户贫困户脱贫出列。

“要发展一个产业不难,难的是既能丰产又能让百姓真正得实惠。”贵州剑河县在食用菌发展上下功夫,将食用菌产业作为全县“一县一业”进行打造。

据《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依托农业农村部帮扶,剑河县成立食用菌产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及食用菌产业工作专班,投入资金7亿元,形成了研发、生产、种植等全产业链产业闭环。截至目前,剑河县食用菌产业直接带动5000名以上贫困人口就业,每人年均增收3.6万元以上,间接拉动2.5万人以上脱贫。

行百里者半九十。今明两年全国脱贫攻坚任务仍然艰巨繁重,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廖西元表示,全国农业科教系统将继续充分发挥从事农业、贴近农民、靠近农村的优势和特色,将更多的科研成果、更好的科技服务送到贫困地区,助力产业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

产业富,农兴村。为乡村产业扶贫注入科技动力,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推广基层农技,不仅提高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更为贫困地区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活水”,一幅科技描绘的乡村振兴的美景正在铺展开来。


本文为 数央公益(http://www.gongyidaily.com)转载作品,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数央公益观点。
热门视频 猜你喜欢 收藏最多